多视角探寻幸福的本质
视角一、幸福层次
如果从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马斯洛的视角来看,你会发现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着许多相似之处。
幸福三层次——亚里士多德
-
感官的快乐(Sensual Pleasure):这种幸福层次是基于感官享受和身体的满足。
-
荣誉和世俗成功(Honor and Worldly Success):这种幸福层次是基于社会认可、荣誉、财富和名望。
-
理智的活动(Rational Activity):这是最高层次的幸福,是通过理性的活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的,包括哲学思辨和道德行为。
需求层次理论——马斯洛
-
生理需求(Physiological Needs):包括食物、水、空气、睡眠等基本生存需求。
-
安全需求(Safety Needs):包括安全、稳定、健康和财产保护等。
-
社交需求(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):包括友情、爱情、社交关系和归属感。
-
尊重需求(Esteem Needs):包括自尊、成就、受人尊重和自我价值感。
-
自我实现需求(Self-Actualization Needs):包括实现个人潜能、自我成长和创造力。
幸福三层次 VS 需求层次理论
当你把这两大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看,稍加思考不难发现,亚里士多德更注重伦理和哲学层面的幸福,而马斯洛则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类需求的层次性。但是殊途同归,最终发现人类最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,都是自我实现。
视角二、幸福类型
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,而快乐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,快乐就是幸福吗?
现代心理学用于得出幸福指数的调查问卷普遍将幸福分为两大类,即
主观幸福感 (Subjuctive well-being) 相似:外在幸福、Hedonic well-being (享乐幸福)
定义:对生活条件的满意度、积极快乐与消极悲怒情绪体验的频率和强度。
心理幸福感 (Psychology well-being) 相似:内在幸福、Eudaimonic well-being (实现幸福)
定义: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程度,强调个体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意义感。
主观幸福和心理幸福是高度相关的,拥有较高心理幸福者,往往也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。当讨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时,这两者都需要单独衡量。
简单来说,有好环境、好心情的同时,有追求,并有所成就,那就基本实现了相对的幸福。